- 課程簡介
- 音頻列表
出版方:時報出版
【購買須知】
.本有聲書共20集,售價390點
物件一旦有了故事,就有了靈魂,而靈魂是不能丟棄的。
為每個物件而寫的「創世紀」,召喚逝去不再回的特別時刻。
2020年OPENBOOK好書獎、《文訊》21世紀上升星座散文類得主夏夏,繼《傍晚五點十五分》最新散文集再次以有聲書呈現
在那個名之為「家」的地方,生活瑣事何其多,日復一日看似平淡枯燥,但總有些小事藏在某個記憶角落兀自發光,等著被挖掘。夏夏以物記事,將逝去不再回的吉光片羽,如珍珠般的物事記錄下來,許多事過境遷之事,模糊的記憶,都將透過這些小物件,重新召喚,它們被看見,被歌頌之餘,也點亮了記憶。
夏夏相信每個人都能像鎔鑄徽章那樣製造出一些別緻的記憶,早已捨棄的照片、待產時的點滴瓶、木瓜樹、別針、衛生紙,牽起綿長的家族記憶。衣櫃裡錯買的衣服、洗衣機的轟鳴、廚具上的小燈、旋轉的微波爐、沒電停靠在某處的拖地機……也已逸出日常實用常軌,充滿生動的想像,同時也被賦予更多心靈上的特殊意義。這些生活中固定的風景、頑固的習慣,因為日積月累的堆疊或挪移,所以獨一無二,且無可取代。
人們總是不禁感嘆時光飛逝,惋惜著發現什麼樣的物事在不經意間已不在,或是從微不足道的模樣變成牢不可破,夏夏為此深深迷醉。吳爾芙曾說:「什麼事情都不曾發生,一直到事情被描述下來。」夏夏以筆啟動降靈儀式,重現當時流動的景色、消失的記憶,原來命運所給予的,比所想的還要奢侈,那些以為草草帶過的歲月,不知何時已被裝載得豐盛有餘。
- 剪輯工程:Poker J
- 贊助單位:文化部
分集介紹
01:自序:提前敲響的午夜鐘聲
- 午夜的鐘聲不知從何時開始提早響起,噹噹噹,一共響了六聲,催促著回家的腳步。
02:家族合照
- 照片是穿梭在瞬間與永恆的任意門,同時捕捉這兩個在定義上截然不同的時間動態。
03:烏龜
- 家裡有什麼東西是當你不在意的時候,就會不見;反之,當你越在意的時候會越來越大,直到無法忽視?
04:後巷
- 城市是一具寬大的顯影器,裝載著人們對文明的想像,盡其可能投射出華美、虛幻的外貌,令人生出錯覺,彷彿乘著希望的七彩泡泡就能無畏無阻的通往未來。
05:刀
- 還有兩天才放假,為了哄孩子於是經常對他說,你乖,等放假帶你去菜市場看阿伯削鳳梨。
06:床
- 後來我才慢慢明白,無論再破敗荒蕪的房間,都該有一張像樣的床。只因為床是一個房間的心臟。
07:洗衣機
- 住家附近新開一間自助洗衣店,和原有的兩家相比,木頭質感的店面裝潢、深淺綠色的盆栽、幾件別致的小擺設,頓時讓灰撲撲的街角亮眼起來。
08:藥水瓶
- 稍晚,將帶著孩子拎著行李,前往住院。過了這一天,隔日早晨要進行剖腹產,術後轉往月子中心,猶如為期一個月的家庭旅行。
09:肩膀
- 一九八○年代,經濟前景一片看好,人人數著手中的大把鈔票。溫飽之餘,自香港興起的賽鴿活動颳進臺灣。同時,坊間悄悄流行起「大家樂」這種以明牌簽注的賭博。一時間,士農工商、男女老弱都吹起了發財夢。
10:浴室
- 人有赤裸與浸泡的渴望,或許源於子宮中的記憶。但也可能成為噩夢的來源。
11:胃
- .自從網路演算法無孔不入地介入生活後,雖然大多時候演算出來的結果令人哭笑不得,但手機彷彿個人意志的延伸,一旦登入帳號後,就能與本尊「心靈契合」,甚至有種比自己還了解自己的幻覺。
12:聖誕樹
- 每個人都該有一棵「特別」的聖誕樹。
13:收市
- 常去的菜市場結構為回字形,外圈賣現成粿糕炊食、烤雞鴨、蛋糕等等,內圈是生鮮類主戰場。
14:筆
- 「阿姨家和我家只隔兩條巷子。阿姨為了讓我們家貼補家用,就僱用母親到家裡洗衣服十多年。每天早上,母親騎腳踏車載我到阿姨家洗衣服。」
15:隨身聽
- 隨身與聽。是以兩個意象組成的,強調隨時隨地的功能。如今看來,顯得如此過時。
16:電話
- 德國哲學家班雅明曾寫道:沒有任何東西可以消減話筒裡這個聲音對我的暴力侵犯。我無能地痛苦著,任它摧毀我所知覺的時間、計畫以及義務。
17:衛生紙
- 香港小說家韓麗珠的一篇〈感冒誌〉裡寫道:我必得離開這裡……就在家裡的必需品快要用光之前。
18:襪子
- 世間的事物中會令人感到幸福的,莫過於襪子,會讓人深陷孤獨的,也是襪子。
19:鼻子
- 全身上下我最無法原諒的,就屬鼻子。
20:臉
- 許多我不擅長的事,其中之一就是笑。
主講人
夏夏|跳舞有時(朗讀者)
- 作者夏夏:文學創作者
- 朗讀者跳舞有時:廣播金鐘獎得主
作者:夏夏
著有詩集《德布希小姐》、《小女兒》、《鬧彆扭》及編選《沉舟記—消逝的字典》、《一五一時》詩選集、《氣味詩》詩選集。小說《末日前的啤酒》、《狗說》、《煮海》、《一千年動物園》。散文集《傍晚五點十五分》。
朗讀者:跳舞有時
生於台灣。廣播人,作家,播客,廣播金鐘獎得主。有多項廣播劇,廣告作品,常擔任影片旁白及主述。喜歡聽取分辨各種大自然的聲音,喜歡聲音工作。